新奥门2023资料大全

大公报电子版
首页 > 财经 > 经济观察家 > 正文

明观四海/香港应怎样推动“快乐经济”?\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、海南大学“一带一路”研究院院长 梁海明

2024-06-11 04:03:08大公报
字号
放大
标准
分享

  图:打造香港的“快乐经济”,需要理解经济的本质和内涵,注重节约与平衡的发展理念。

  城市发展是否让更多民众感到满意,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,多数民众觉得“快乐”。打造香港的“快乐经济”,即一个能够促使多数港人感到快乐和富足的经济模式。特别是在数字时代下,市民如何适度使用数字技术,平衡线上和线下的生活,或成为打造“快乐经济”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
  近年来,一个专门以主观快乐和幸福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经济学领域──“快乐经济”发展迅速。“快乐经济”综合运用经济学、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,进一步扩展了传统经济学的效用和福利概念,强调了除收入以外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其他因素,进而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提出很多不同以往的建议主张。

  从本质上看,经济究竟指的是什么?“Economics”一词最早出自古希腊文“oikonomia”,其原意是家庭和房子的管理。它涵盖了家庭如何管理资源和财富,以确保其成员的生存和福祉。很多民众一谈到经济,立即就联想到GDP、工厂和生产,但经济的内涵应该是如何让各个阶层市民和谐相处。因此,若要让多数港人感到更快乐,香港特区政府探讨的议题不应仅限于经济增长的范畴。

  虽然经济增长创造就业,成为二十世纪以来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参考,也被包括政府当作绩效标杆,但越来越多市民发现,经济快速发展未必能够带来快乐与富足。

  一个英国研究机构在大量分析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数据后指出,当一个地区的人均收入增加到1.5万美元以上,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人均寿命增长、教育参与率,以及各种“快乐和富足感”的指标,就不再显著增长。

  例如在美国,自1950年以来实际平均国民所得增长了三倍,但自认为“非常快乐”的居民,其比例几乎毫无增长,至1970年代中期,甚至开始减少。再举一个反例,在日本经济“失落的三十年”期间,日本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几十年来也没有什么下滑,而且现今日本民众平均寿命的上升速度,却比前二十年任何时间来得快。

  发展与节约不冲突

  不少市民认为,经济增长未能增加“快乐和富足感”的同时,经济扩张还不停地制造新的“麻烦”。当今债务危机、金融危机每隔几年就爆发一次,经济扩张引发全球环境问题更实实在在地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。

  更严重的是,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,各个国家推出刺激经济政策,但伴随经济数据好转的是股票飙涨、房价高不可攀。众多调查也都显示,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财富,只是进了少数人的口袋,造成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,更多民众的生活愈加困苦,经济增长只利好了富裕阶层。

  在贫富差距显著的香港,一些市民对政府提出的发展计划并不买账,认为香港就业率较高,福利保障也相对完善,即使经济增速缓慢,市民依然可以安居乐业,反而各类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,既难让自己获益,也扰乱了原有快乐、富足的生活。

 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、牛津大学教授奥弗尔(Avner Offer)曾指出,“真正的富足,是短期激情和长期保障之间的适度平衡”。由于不少市民认为香港现时经济发展逻辑值得商榷,往往对未来感到忧心,对前景感到悲观。

  上述市民的想法是,希望香港经济发展能够更加节约与平衡。譬如,虽然香港仍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尚未开发,但政府并非全无办法,可以选择在现有的土地储备和旧区改造中优化资源的利用,把有限的资源留给下一代。只有节约资源,才能在未来应对更多的难题乃至危机。

  这样的认知,似乎更接近节约(Frugality)这个单词的来源。与许多人的猜测不同,这个词源完全与困难、艰辛无关,而是拉丁文中的“果实”。英语和拉丁语系的“节约”(Frugal)一字,从拉丁文的“Frugi”衍生而来,由“Frux”(结成果实)间接受格形成无语尾变化的形容词,而且常常和“Bonae”(好处)合并使用,构成“达到”或为了“好结果”的含义,意指节制可以令社会达至长期的繁茂兴盛。

  值得指出的是,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,数字社会连接方式和交往方式出现深刻变革,市民的“快乐感”亦发生了结构性变化,不仅来源于生活世界的优化,更来源于精神世界的多元选择,从而导致市民的“不快乐”比“快乐”多。虽然市民通过互联网可以令交流更高效,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让市民能够随时与亲友保持联系,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。数字化也提供了丰富的娱乐选择,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。加上线上购物、电子支付、智能家居等技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。

  然而,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会让市民感到压力和焦虑,难以消化和分辨真伪。数字化时代的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,个人信息洩露和数据滥用事件频发,也给市民带来不安。再加上社交媒体上的“完美生活”展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,导致自我价值感下降和社交焦虑。而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导致不少市民现实社交能力下降,产生孤独感和疏离感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,部分中老年人和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群体,更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数字鸿沟。他们可能无法充分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,反而因为不适应数字化生活而感到困扰和不开心。

  加强支援 消除数字鸿沟

  故此,新时期下为实现让香港各阶层市民更加和谐相处、经济发展更加节约与平衡的目标,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可考虑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。

  其一,加强社会各阶层的沟通和理解,促进和谐共处。此举不仅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,还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。

  其二,优化资源利用,提高经济效率。香港土地资源有限,因此特区政府需要在现有土地储备和旧区改造中优化资源的利用,确保有限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。

  其三,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。通过推动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模式的发展,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,为未来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家园。

  其四,特区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建设,确保每个香港市民都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。这不仅可以提高民众的快乐感和富足感,还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。

  其五,数字化时代,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发展及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。一方面,特区政府需考虑提供培训和教育,帮助市民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数字技术。其中不仅包括基本的操作技能,还应包括信息素养,教会人们如何辨别和评估网上信息的真实性等。另一方面,特区政府需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数据保护法律,确保市民的个人信息安全。企业应透明地说明数据收集和使用的方式,并提供方便的隐私设置选项。

  此外,香港特区政府应考虑鼓励市民使用数字平台进行有意义的社交活动,而不仅是信息的被动消费。尤其是,特区政府和社区组织应积极考虑为市民创建在线社区,从而促进市民之间的互动和支持。同时,倡导市民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,不忘参与线下活动。社区活动、运动和面对面的社交互动对于心理健康非常重要。政府也应考虑在数字平台上提供心理健康资源和支持,如在线咨询服务、心理健康应用等,帮助市民应对数字时代带来的压力和焦虑。

  此外,政府应确保所有市民,无论年龄、经济状况或地理位置,都能够平等地访问和使用数字技术。提供经济适用的互联网服务和设备,减少数字鸿沟。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终身学习和创意表达。特区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考虑为市民提供在线课程、工作坊和资源,帮助市民发展新技能和兴趣。

  总之,打造香港的“快乐经济”需要我们深刻理解经济的本质和内涵,注重节约与平衡的发展理念,加强社会各阶层的沟通和理解,优化资源利用,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,并加强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建设,以及帮助市民应对数字时代带来的压力和焦虑,提升市民在数字时代下的“快乐感”。只有这样,香港才能成为一个更加和谐、快乐、富足的家园。

点击排行